不懂中庸不大人

很多人对中庸之道歪解重重,以为中庸就是折中、平庸甚至乡愿,甚至以为老枭推崇中庸是退缩、怯懦的表现,皆胡乱说胡乱猜。殊不知抗暴制恶、摧邪显正、以直报怨大复仇皆是中庸之德的体现。有时态度不好都有违中庸,但必要时大开杀戒也不违中庸,这其中的道理,一言难尽。不懂中庸不大人,特重发旧作《人天大道是中庸》,供有关人士学习。
东海老人2008-1-13

人天大道是中庸
—-中华文化大启蒙书之六

中,于己可收正心之功,于人可达忠恕之效,于事可得合理之果。
—陈立夫

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侯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
—南怀谨

人能仁义终无敌,道及中庸不易行。
—东海草堂联
前言
中庸是方法论也是价值观,是人生观也是宇宙观,是和谐之道、双赢之道、普适之道、成功之道、智慧之道乃至斗争之道复仇之道,是人生之正道、社会之公道、政治之常道、心灵之至道,自然宇宙之大道。

孔子力倡中庸之道,把它抬得非常之高。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论语雍也)。又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意谓中庸相当于最高级别的道德,掌握和坚持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一、过犹不及
中道由来已久。据说在孔子生前1700年尧以“允执厥中”传之舜,舜以“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十六字精言传之禹,到孔子集儒家文化之大成,加一庸字,称为中庸之道。

庸释为用,中庸就是“用中”的意思。《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庸又寓恒常、平常之意。常道不变,真理平凡。北宋二程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中庸天下之正理,德合中庸,可谓至矣”(《程氏经说•论语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欤?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中才能恰到好处。过与不及似乎不同,实质一样,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任何方面的“过”和“不及”都是有违中庸之道的。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荀子-宥坐》)这里的“虚”与“满”都是极端,宥坐之器就会因而“倾斜”和“倒覆”,满是“过”,虚是“不及”,只有“中”才能正。

孟子与孔子一样崇奉中庸,对于过与不及皆予以批评。孟子辟杨朱排墨子,体现了思想上的中庸(详后)。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这是关于“取与”与“生死”的中庸。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於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於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孟子》)这是孟子“出处”上的中庸。

二、“执两用中”
“中庸”最基本的含义是“执两用中”,源自《中庸》: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译成白话,孔子说:“舜真是大智慧者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他人的坏处,宣扬他人的好处。掌握认识事物的过与不及的两个方面,采纳适中、中正的办法施行于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执两用中”这个“中”不是静态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有折中、中间道路的成分,但不能作简单化机械化庸俗化的理解。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的折中主义、和稀泥的调和论,不是不好不坏圆滑处世的中间路线,更不是没有原则不讲立场苟同苟异的乡愿态度。

孔子痛恨折衷主义和乡愿态度,对于“同于流俗,合乎污世”不讲是非、似是而非的“乡愿”,孔子斥之为“德之贼”。乡愿,乡里之谨愿者,即无是无非似是而非唯唯否否到处讨好的好好先生也,孟子对“乡愿”的解释道:“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以忠信,行之似廉,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中庸是如此的强哉矫,哪有一丝一毫折中主义、犬儒主义的味道?

儒家极重仁,以之为核心,但儒家的仁爱最讲中庸,故合情合理合乎人性,并非普通人不可及“道德高标”。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杨朱为我,“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是严重的“不及”;墨子兼爱,平等地爱世上每一个人,这又严重地“过”了。杨朱和墨翟都趋于极端,“不及”害仁,“过”则害义。

子莫“执中”比较好一点,但“执中”必须懂得权变和权道,不能固执僵化。因“中”是随“时”而变动的,要审时度势因时制宜,这就是《中庸》所说的“时中”。中庸之道讲“权”和“时”。“权”是不违背原则前提下通权达变,如果执中而不懂权变,与执着于一边的偏见无异,也是有害于中道的。

孟子这段话值得深长思。正如某网友所言,中间,中上,中下,中左,中右,都有可能是“中”,也可能不“中”,以谁为准?这就需要明心见性和辩证思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孟子赞孔子为“圣之时者”,有深意在焉。

朱熹对孟子这段话的理解最为通透:“为我害仁,兼爱害义,执中者害于时中,皆举一而废百者也。此章言道之所贵者中,中之所贵者权。杨氏曰:“禹稷三过其门而不入,苟不当其可,则与墨子无异。颜子在陋巷,不改其乐,苟不当其可,则与杨氏无异。子莫执为我兼爱之中而无权,乡邻有斗而不知闭户,同室有斗而不知救之,是亦犹执一耳,故孟子以为贼道。禹、稷、颜回,易地则皆然,以其有权也;不然,则是亦杨墨而已矣。”(《四书集解》)

儒家仁而有义(宜),经而有权,虽然对亲友民众和自然万物都讲仁爱,但并不一视同仁,而是对父母孝,对兄弟悌,对朋友信,对民众有仁心,对万物能爱护,亲亲仁民爱物,秩序井然。

三、道德之“度”
仁爱有度,任何事物包括高尚道德都有一个度。例如,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就可以了,以德报怨就过了。用儒家的标准衡量,耶酥主张打完左脸再主动送上右脸过了(动辄雷霆震怒大开杀戒在道德上则严重“不及”),佛“以身饲虎”的高尚更过了——对动物、而且是凶恶的动物比对父母还要好,居然为之奉献生命!

纵然这种行为值得敬仰,也不宜普及,不值得人们去学习,模仿和普及,何况“以身饲虎”并不是负责任的态度,对自己对亲友对人类都不负责任。对老虎是爱了,把亲情友情和家庭社会责任、把“人”的生命尊严放在哪里?

“大公无私”的道德要求也高得过了头。有学者把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与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精神”并为一谈,谬以千里。该学者认为,现代民主政治是“天下为私”的,其出发点与落脚点,皆在私人利益。“私”是天赋人权,是第一义,是正当和正义的。天下为公的政治思想,本质上还是把民人当作猪,当成人肉,在为政者保障其吃喝拉撒睡的肉身利益的同时,把政治利益让度给为政者,垄断为他们的特权。这也是其与现代民主政治,最本质的差异所在。

道理不错,对天下为公的理解却完全错了。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是选贤与能天下为公,但绝不要求民众个体“大公无私”。天下为公追求的是政治之公,是法律的公正、福利的公共、分配的公平、领导的公选、权力的公开,是对公权力的限制和为个人自由提供法律保证,维护的恰是每一个公民合法的“私”,在对民众个人道德要求上则比较低调和中庸。

所以,现代“天下维私”的现代民主与传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是完全相通的。“天下为私”,是从个体的权力和自由的角废来讲,“天下为公”是就社会公共权力(“天下”)的层面而言。保障人权和自由,让各种不同的价值系统同在共存,才是权力最大的公、制度最大的公、天下最大的公。

关于道德之“度”,下面有两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四、两个故事
《吕氏春秋•察微》讲了“子贡赎人”和“子路拯溺”两个小故事,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中庸智慧对道德之“度”的把握。“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这两个小故事在《淮南子•齐俗训》也有引用:“子路拯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鲁国法律规定,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鲁人,有人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向国库领取赎金。子贡(端木赐)在其它诸候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领国家偿金。孔子说:“赐呀,你做得不对。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领赎金,并不损害你行为的价值;你不肯收领赎金,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另一件事恰相反。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子贡主动放弃赎金,这是他的自由,也是他的高尚。但子贡作为孔门高徒,是个有影响的人物,一举一动为世人所重,人们既觉得子贡放弃赎金很高尚,真要学习则意味着无谓的牺牲,多数人最后必是索性不趟浑水,不真的学习,以避开这种尴尬局面,鲁国的赎人法就成了一纸空文。故孔子认为子贡的做法欠妥。

了凡大师说得好:“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了凡四训》)

张远山先生在《反道德的道德高标–子贡赎人》中对这一故事进行过分析:鲁国设立这条法律,是让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因为你不损失任何东西,只需要付出同情心。道德的目的并不是要任何人去做损己利人的重大牺牲,而是乐于做无损于己但却有利于人的好事。而子贡把原本平淡无奇、应该人人都能够做到的道德,超拔到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既然“道德”标准如此之高,那么本来符合道德的代偿赎金后的收回赎金,现在就变成“不道德”的了。如果你做了一件合于道德的善事,得到的却是“不道德”的恶名,你还会去做吗?你当然不会做,而是开始跟着“道德舆论”说。于是,子贡式的“无私道德”,最终使“道德”变成了只说不做的东西,成了纯粹的高调。过高的“道德”标准,使绝大多数人都沦为“不道德”;所有追求道德的人,得到的只是耻笑;他们的真正符合道德的高尚努力,只被用来证明他的“不道德”。在这种“道德高压”下,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永远只说道德的话,但永远不做道德的事。好话说尽,坏事做绝,并且心安理得。过高的“道德”不仅没有推广道德,反而推广了不道德。

张先生的分析颇为深刻,值得认真一看。

很多人对孟子批杨朱十分赞同,但对孟子排墨大不理解。墨子主张平等的爱,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比儒家爱人利他情更热,救世助人心更切,孟子以禽兽斥之,不合情理呀。殊不知孟子排墨针对的是墨子之学而非墨子其人。墨子主张兼爱,个人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当然值得尊重,但作为一派学说,流弊不可胜言。中国人民吃高调道德的亏,吃“伟大祟高”、大公无私的学说的亏还少吗?教训还不够深刻吗?看了张先生上述这段话,想想文革中力倡的“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道德,当有所悟。

有人认为,在子贡赎人这个故事里,最好的办法是子贡先把赎金收下来,完全遵守鲁国这条法律,以免误导一般民众,然后找个机会把这笔钱以其他形式归还国府,比如出钱设立赎人基金等。这个建议颇有创见,亦合中庸。这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了。

五、“黄金中道”
中庸之为用,大矣哉!

它是成功之道。一个人如果老是反中庸,就会沦为“小人无忌惮者”,如果不懂中庸,智慧和品德必有缺陷,前者笨而后者劣,前者往往好心办坏事,后者往往“小”心坏大事。

它是智慧之道。是处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佳的方法、策略、途径,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优化决策之道。同时,“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择中道之心态而守,可收致知正心之效。

它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适之道,广泛适用于日常生活和政治社会生活,适用于白道黑道红道蓝道各条“道”和道上各种势力;它是人类同生共存的和谐之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个体生命的身心和谐,都离不开中庸之道。小则人与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之间,人世间的许多矛盾、冲突、斗争、仇恨和人祸,都是对立双方和相关各方不懂中庸之道造成的。

它还是对敌之道、复仇之道。大仇必报,大敌不让,坚持原则,勇于斗争。但是,应遵守有理有节的原则。坚守中正,以直(公平正义)报怨,是谓有理;,公平报复,是谓有节。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将原始人复仇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复仇不怕过度,仇上加仇世代不解,直到一方被彻底消灭;二是同态复仇,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不能太过分;三是以赎金代替杀人报仇。其中的同态复仇,指的就是公平报复。对待对手或敌方也应如此。穷寇莫追,不要企图赶尽杀绝。只要对方有所忏悔,愿意妥协,就应网开一面。在现代文明社会,有时给敌对方机会,其实也是给自己机会。

至于民运与中共,双方立场敌对,但毕竟与战场对敌不完全相同。双方抛弃战争思维,学习中庸思想,并非绝对没有化敌为友、争取双赢的可能。民主派勇于抗争的同时,要应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君子而时中”。而且,制度不好,并非体制内皆是民运之敌。相反,体制内的健康进步力量,纵非同道,也是民运最好的盟友。

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其它任何道德都不能中庸,义德和恕道都是它的表现。孔子“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五美”说,讲的就是为人处世的中庸;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论语.雍也》)意思说:朴实过头,失之粗野;文雅过头,欠缺诚心;文质调谐互补,方为君子。这是个人修养方面的中庸。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也有类似中庸的主张。他考察各种德行,以为都相当於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如勇敢是懦怯与鲁莽之间的中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尼各马可伦理学》)。

总之,中庸是人生之正道、社会之大道、政治之公道,亦是天地万物之常道。据说英译中庸之道为“黄金中道”,大佳。

六、专家论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庞朴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一场名为《从一分为三谈中国人的智慧》的演讲中总结了中庸之道四种表现形式:一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不足之处,因此要用对立面来补充,最后达到较好的中间状态;二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容易趋向极端的那一点,要防止其过头;三是既不采取这一端也不采取那一端来排除两边的缺点;四是把两边的优点都集中起来,做到两全其美。

从方法论的层面,庞朴先生对中庸之道的总结颇为全面。从个人修养,到治国安邦,都离不开中庸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

就思维方法而言,中庸是对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作全面综合的考察后作出科学的判断,加以圆融的统一;就实践行为而言,是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和需要而有所妥协,存异求同,以求和谐和合作。总之,不论在道德上还是政治上,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大到各种典章刑律的制订,都要尽量合情合理,正常适度。

孔子嫡孙孔伋(子思)著《中庸》,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中庸从方法论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并加以系统化。他认为中庸是天地之大本和天下之达道,即体即用,体用合一。按照中庸方法处理一切事物一切问题,即可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界。

首都师范大学邓球柏先生认为,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他在《论易道与中庸之道》中写道,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情感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等。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五达道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五种基本人际关系,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又有赖于三达德,就是智仁勇。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另外还有信友、亲亲、诚身、明善等原则。

七、“道之不行”
可悲的是,对于这一“黄金中道”,现在岂止是“民鲜能久矣”(孔言的“民”本指当时诸子之徒。这里姑且作普通民众解),大多数文化人和政治家也“鲜久矣”。在日常个人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中,在思想界学术界中共政界,片面,单边、过度,反常,偏激,极端,一根筋,一边倒,非白即黑,非友即敌…,这种种思维、观点和行为,人们已经习以为常。

看看国人之间的各种斗争包括众多论坛上的各种争论吧,无名小辈也好名家名流也罢,哪个不是乌眼鸡斗公鸡似的,哪个不是鸡肠难装三两米、鼠肚难容半个人,哪个不是只有哗众取宠之心毫无仁恕悲悯之意,哪个不是斗筲之器何足算也?诸公衮衮,非笨即劣。每当听到他们傻活滔滔不绝,看到他们愚行滚滚不断,禁不住悲从中来。

民运界(广义)亦未能幸免。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是己所不欲专施于人,不是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而是炫己之长贬人之短;不是追求真理寻觅大道而是争面子争名气斗闲气;不是“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人”,而是隐善扬恶、偏激极端地对待民主同道…。温和与激进之间,改良与革命之间,草根民运与精英民运之间,派与派之间及各派内部,常常从观点之争路线之争演变成意气之争,从思想争鸣文化争论上升到人身攻击!

或许,有些人开始确是为共同的民主事业、自由理想而争,可争着争着,理想不见了,事业抛开了,同道之谊消失了,只剩下了意气乃至变成了相互间的敌视。一些戴着民运桂冠的志士,私下里甚至公开地持之以恒地互相攻击,或攻击着刘晓波丁子霖高智晟袁红冰赵晰草庵居土们。每当看到那些或上纲上线或无中生有或传播谣言或发人隐私的浸透了仇恨汁液的文字,我总不禁为人性的卑下败坏而心寒,为人心的狭隘短小而齿冷。在“地漫江湖天漫雾,人为刀俎我为鱼”的境况之下,除了不时落下的专制刀俎,“鱼”们还乐此不厌地忙着互相残杀呢。

又如,余王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为由拒郭,当然大错。正邪双方不可相谋,性格、观点、策略、路线种种不同,完全可以“道并行而不悖”,何妨相谋?何妨相友?事件发生之后,痛批之应该,可不少人因此产生了敌对情绪,无休止缠斗,一棍子打杀,又过了。余王有暇疵,拒郭更错误,但他们毕竟非敌,毕竟仍是民运事业的同道者和“自己人”,他们持久以来的“启蒙”之功焉能一笔抹杀?如老枭,反感余杰,就事论事批过之后,不敬而远之,从此各行其道就是了。

至于我的朋友或我敬重的同道之间,有时相互批评而过激,更为我所不忍闻。维护朋友人格形象,维护同道队伍团结,大家都有责任,在发动攻击之前,应该多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想,并想想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义德、恕道和中庸之道。现在有关团体及同道间颇多不正常裂痕的和无必要分岐,而且某些矛盾有公开化尖锐化趋势,大不利于民主事业的发展和未来民族和解。念之忧心痛心不已。

我自已也是“出山”以来动辄得咎:拉一拉激进派的手,有人以为我的主张开始暴了;拉一拉温和派的手,有人以为我的脊梁开始软了;为某派的厄运轻轻叫声冤,有人以为我倒向某派了,为胡温的好事小小叫声好(温废收谴恶制、胡倒陈良宇),有人以为我投降中共了;追求民主向往自由,有人以为我全盘西化了;热爱传统弘扬儒学,有人以为我维护专制了。这一切是由于他们对老枭为人毫不了解,对老枭思想一知半解,对中西文化不求甚解,也是由于他们未能认识中庸之道所致。

走笔至此,老枭叹出事两千多年前孔子叹过的一口气,曰:道其不行矣夫!

尾声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中庸》)孔子表示,君子宁可隐遁不为人知,也毋行怪异而哗众取宠。不为素隐行怪(康有为:素隐,如老学之隐退曲全;行怪,如墨子之生不歌,死无服。),依从中庸之道,还要持之以恒,不应半途而废。

狂狷不坏,孔子所取,终非中行,其余片面单边过度反常偏激极端一根筋非白即黑的言行,更非正思正见正理正道。中庸之道不易知不易行,但不能因其难知难行而不致知、不力行。每个人都难免有片面单边过度反常偏激极端狂狷的时候,但片面过单边过过度过反常过偏激过极端过狷狂过,之后,还应该进一步成熟长大,走到人生的中道正道常道大道上来,那才算是修成正果。

乃作《中庸赞》曰:

中才能正,中才能忠。中才能平,中才能公。
中才能永,中才能弘。中才能和,中才能通。
法律公正,福利公共,领导公选,天下为公。
保障自由,言发于衷。政治之道,和而不同。
有理有度,博爱兼容。待人处世,通达圆融。
智勇合璧,仁义双宏。人生之道,五美是祟。
己立立人,存异求同。有仁有义,大智大雄。
不虚不滞,不固不空。不左不右,得其环中。
中即无滞,中有大用。中可大同,中成大功。
过犹不及,执两用中。执中有权,应物无穷。
日月常明,春仁夏荣。超圣入凡,无德不通。
阐幽扬隐,发瞶振聋。人天大道,唯我中庸!
2006-10-3东海一枭

首发《自由圣火》10.4网址:http://www.fireofliberty.org/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