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金唢呐:国内的事儿,难说!(1)晒晒俺的收入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金唢呐:国内的事儿,难说!(1)晒晒俺的收入   
方鸿渐
[博客]




头衔: 海归上校

头衔: 海归上校
声望: 讲师

加入时间: 2006/09/05
文章: 143

海归分: 79271





文章标题: 金唢呐:国内的事儿,难说!(1)晒晒俺的收入 (3945 reads)      时间: 2009-11-08 周日, 12:31
  

作者:方鸿渐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国内的事儿,难说!(1)晒晒俺的收入


金唢呐


刚刚出差兼旅游回来,熬夜在芦区看了一晚上帖子,算是把出差耽误的功课补了回来。看到小小衲等各位海外侨胞的激动劲头,我想起了70年代时唱过的那首歌《回延安》:离别三十年,今日回延安。宝塔映朝阳,延水金光闪。啊,延安!啊,延安!眼望你壮丽的山河,我心潮澎忆当年,我心潮澎忆当年。

这些日子,芦区的新动向看来就是研究中国的现状,而且流行“豆腐帐”文体。小小衲还点了我的名,和沙家浜中“黑田大佐”的策略一样,“这沙老太婆不能毙,皇军点着名要她的口供,而不要她的老命”,无非就是因为我现在正在国内,再就是下过乡,当过工人,现在又在高校工作,工农兵学商占了三样,还出国混过几年。而且本人私下里努力向老芦学习,争做“独知”,说出的东西可能相对客观一些。既然大家信得过我,就把别的放一放,如实介绍一下我所知道的当今中国。

提起笔来(应该说是敲起键盘来),首先涌上心头的,就是标题那句话,“国内的事儿,难说!”比如网友们说的情况,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我看都是客观存在,不存在网友说的“小小衲回国时间太短”的问题,朋友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跟观察时间长短没任何关系。区别是小小衲说的是学校、政府机关和公司的情况,而D网友说的是企业的情况,这是行业间的差别。

国内的事情确实很难说。如果有人问中国农民的日子怎么样,住洋房、开汽车的农村有的是,一点不比欧洲和日本差;贫困地区也不少,完全可以跟非洲一起去世行申请困难补助去。企业也是一样,可能诸位都听说过电力公司的抄表工年薪10万的事情吧,这在垄断企业确实存在。D网友说的国企1000-2000元/月的情况,也是事实。人们都认为医生收入高,其实也不尽然,这得看是什么医院。大医院和小医院根本就是两个世界,而社区医院也就是维持个温饱。即使大医院,同一层楼上的不同科室也不一样,内科外科和耳鼻喉口腔科完全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学校也是一样,我在老干部处和教务处都呆过几天,老干部处的油水就是每年春节慰问老干部,同样的年货给自己留一份;而教务处光是教材回扣就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还不说高考补录、给学生提分这些名堂。所以学校里传出个顺口溜:要想富,教务处,一月一个万元户。

总起来说,就贫富而言(此处仅说城市),中国不是一个像南美那样的金字塔型社会(富人少、穷人多),也不是欧洲日本那样的橄榄核型社会(两头少,中间大。比如日本,就号称“一亿中流”)。前些日子听有人说中国是哑铃型社会,意思是穷人和富人都很多,中产阶级数量可怜,而我的感觉是这三者的数量好像比较接近。现在中国盖大楼,就跟糊纸盒差不多,几个月就是个楼群,绝对售价都超过了国外,但销售火爆,没过几天就销售一空。说里面住的都是贪官污吏,恐怕不是事实,当然,老百姓买不起房子的情况也不少见。但从国人人均住房面积早已超过了日本和欧洲某些国家来看(无论是官方统计数字还是我的实地观察,都是如此),至少说明部分国人的生活水平在某些方面,确实已经接近或超过西方发达国家。


一、 关于我的生活水平

芦笛:“我的同学在国内者如今年薪约在20万-50万这个档次上,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跟老金或金老也差不多吧。”

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可得说清楚,老芦所言“老金或金老”如果是指本人的话,那可得告诉诸位,我离“20-50万”的年收入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得很多。此说纯属以讹传讹,我自己可从来没有这么说过。我估计隔壁那些强烈要求国安在美国制造车祸,让芦笛消失的那些人,早已多次向国安建言收拾我,不过我并没有触犯什么法律,即使查出真身来,顶多也就是党委谈个话,校长打个招呼“你要注意喽”。但怕得是国安死死咬住“年收入20-50万元”,最后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抄家革职,那可就是比窦娥还冤了,你这个芦青天远在海外,也帮不上什么忙。哪怕在自治区含泪请求,恐怕也只会事与愿违,坐实了我“与海外反华势力勾结”的罪名。

先晾一晾我的工资单。我的工资条的收入,包括工资、津贴、奖金、误餐费等,一共是8-9万/年。我们学校讲课还给课时费,每学时50元左右(看是在校本部还是独立学院),每年还能对付个1万元左右。有的单位是给超课时费,是超过100学时后多出部分每学时100元,算下来和我们也差不多。另外在下还混了个博导,每年再给1万元的博士辅导津贴。带硕士是每名2千元,我每年招两个,还能对付个4千元。我们学校在SCI收录杂志发表文章(现在国内简称为“SCI论文”)有奖励,是按影响因子奖励,每1.0奖励1万,而博士生毕业必须发表一篇,每年我招一名博士,能收入2-3万元。另外,每年我还能参加3-4个评审会、鉴定会之类的活动,还能对付个几千元。整个算下来,一年的收入应该是10-15万左右。我太太比我少些,全部算下来大概是7、8万左右。

在这儿我绝没有自吹自擂、拉大旗做虎皮的意思,再说了,在咱芦区亮这种头衔狗屁效应没有,还会让人耻笑。即使是年轻才俊小北、小小衲等,我看也比我们这些博导们强得多。咱特首什么头衔也没有,不过靠退休金度日,把我们学校的博导捆在一起也没法跟人家比。记得当年有人质疑老芦在美国攻读学位的经历,老芦大怒,发出了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博士是什么玩意儿,值得大爷我去冒充吗”,就是这么回事。

至于灰色收入,过去搞成人教育的时候有一些。主要是办班和考试判卷,那些考生严格判卷大概半数都不及格。这时候成人教育学院的秘书们就下来做工作,希望各位老师大局为重,要时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并承诺提分给钱,每人能分个几千元。另外,我还是我们学校的职称评审委员会的大评委,每年参加职称评审画勾。红包虽然没收过,但茶叶、酒什么的倒是每年会收上几份儿。那茶叶包装虽漂亮,但都是陈年老茶,有的甚至还有一股子霉味,看来都是送来送去,我也经常转手送给别人。

当评委这种事情很烦人,我曾一度想辞职不干。我们教研室的小青年和博士生、硕士生们听说后几乎是含泪请求:金老师,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有这个评委的头衔在,我们去别的教研室借仪器、试剂人家就不会拒绝,即使人家没有或者不愿意借,也从来都是笑脸相迎,像当年的地方军阀对待红军一样,“礼送共产党员出境”;有这个评委的头衔在,到财务科给您老报账,扎小辫的会计和出纳们就不会摔脸子。您老报销单据中,字迹模糊不清的,发票不规范的,人家睁只眼闭只眼也就过去了,毕竟她们以后也要评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什么的啊。没这个评委头衔,人家谁会把你这个博导当盘菜!

以后不知谁把“霉味陈茶喝起来感觉不爽”的信息泄露了出去(估计不是从我这里出去的,是广大评委的共识),以后人们再送茶叶的时候,一定要加一句“这是新茶,刚托人从茶厂买来的,请您尝个鲜吧”,或者干脆送普洱茶,因为这种茶叶据说很特殊,越陈越值钱。我虽然收受了些薄礼,但最后也没剩多少,除了少量自己消费外,课题申请、成果鉴定、评奖时又都送出去了,照样也是三孙子一般、毕恭毕敬地说上一句:“这是新茶,刚托人从茶厂买来的,请您尝个鲜吧”。

中国人实际上是没有尊严的,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没有脾气、不会享受尊严。从上边那儿受了气,从下属身上加倍找回便是。年轻一代彼此之间还互相鼓励:忍着吧,老家伙总有退休的一天。世界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就像过去媳妇再受气也毫无怨言,只要生出了儿子,就总有熬成婆的一天,加倍收拾媳妇便是。

老芦所说“年收入20-50万”的教授,在南方不少见,地处北方的我们学校也有,主要是下面这两种情况:一是大牌教授如院士或有教授职称的校长、副校长,再就是某些特殊专业,像艺术、计算机等专业。我们学校教钢琴、小提琴的那些家伙,个个富得流油,考前辅导每人每分钟10-20元不等,此时家长不仅仅是学技巧,主要还是图混个脸熟,为将来高考录取创造条件。计算机的硕士基本上就是免费(或者是给点补助)给导师编程做软件,没白天没黑夜地给导师挣钱,那些硕导们想不富都难。

再交代一下住房的情况。就我们大学的情况而言,50岁以上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有两套房子。拿我来说,学校集资盖房,弄了一套140平米的,我太太单位弄了一套110平米的。单位的集资盖房实际上是象征性地收点钱,大约是商品房价钱的1/4—1/5左右。原来说太太单位那套孩子结婚时当新房,可孩子嫌地理位置不好,拗不过他,只好租出去,又在他上班的附近给他买了一套100平米的房子,50万的头期款我们付,内装修、家具和电器女方出,以后每月3千元的分期付款他们自己解决。

单位房子的分配方法相对还是比较公正,先将工龄、校龄、职称、职务、各种奖励分别乘以不同的权重系数算出分数,再根据分数按顺序挑房。我参加革命时间较早,又混了博导,分的楼层还不错。要说绝对没猫腻也不是,我们有个院长原来排名比较靠后,后来找校长密室谋划一番,以后分房条例增加了一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影响因子10以上SCI收录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加分,这位院长的排名一下子跑到了前边,如愿以偿地分到了一个好层次。

至于吃和穿,无论花色品种还是绝对数量,我感觉都要比国外同行要丰富。只是质量上,多是些有毒食品和冒牌货。

再说出行。我的车是3年前买的。其实我们单位的宿舍离上班的地方非常近,也就一公里左右,平时我都是走着上班。一路上东瞧瞧西看看,水泥森林尽收眼底,琐屑凡事涌上心头,碰到些同事熟人,边走边议论些单位里“谁个劣,谁个不劣”,甚是惬意。我太太的单位也不太远,骑自行车15分钟也就到了。而且我们旁边还有个大超市,买东西也十分方便。平时我不爱走动,闲下来也就是上上网,学习一下芦笛同志的光辉思想,所以一直没有买车的冲动和愿望。只是商品大潮汹涌澎湃,太太对我说,看着小兔崽子们一个个从车里爬出来时那份得意洋洋的样子,她受不了,说再也不想骑自行车了,也想体会一下开车、尤其是从车里爬出来的那种感觉。孩子更过分,每当要他出去买东西的时候,他就会学着冯谖的样子倚柱弹剑,“长铗归来乎!出无车”,找借口把任务赖掉。

形势比人强。无奈之下,我也开始考虑买车。一开始我准备买个微型车:“四万八,奥拓开到家”(广告用语),受到太太和孩子的激烈反对,说是还不够丢人显眼,同事们也一再婉转提醒我要注意保持晚节。以后我准备买个8、9万左右的,家里倒是通过了,没想到单位年轻的同事们又捎话过来:您买这个档次,我们将来买车怎么办?和谐社会,怎么也得讲究个老幼尊卑吧。最终结果是我买了个15万左右的中档车,算是过了小将这一关。

买了车以后,一开始太太开着上班,后因她们单位停车不方便,出现过两次刮蹭,一气之下便不再摸方向盘了,把汽车交到了我手上。平时我很少开,半年下来里程表显示只走了一千多公里。后来有位行家和我大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说是汽车没事要“遛遛”,否则就会报废。从此我便告别了步行上下班的良好习惯,开始遛车,每天开车出入,倒也很是舒服。只是半年下来长了十几斤,血脂血压血糖都逼近临界值。这时,太太又开始撺掇着我减肥,最后买了个跑步机。每天开车上下班,然后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想想虽然可笑,但毕竟为拉动内需做了贡献。

甚荒唐,都为他人作嫁衣裳!

【未完待续】

作者:方鸿渐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金唢呐:国内的事儿,难说!(13)新时代的“束脩” 海归主坛 2009-11-20 周五, 21:38
金唢呐:国内的事儿,难说!(8)“大一统”情结与民主自由的不相容性 海归主坛 2009-11-15 周日, 17:00
金唢呐:国内的事儿,难说!(4)介绍一篇秦晖的文章 海归主坛 2009-11-11 周三, 15:26
金唢呐:国内的事儿,难说!(3)我的幸福指数 海归主坛 2009-11-10 周二, 15:03
金唢呐:国内的事儿,难说!(2)收入多少算富人? 海归主坛 2009-11-09 周一, 14:10
[转帖]国内的事儿,难说!(12)其实是害了“市侩病” 海归主坛 2009-11-19 周四, 12:23
国内的事儿,难说!(7)为什么说游戏能够凑合玩下去? 海归主坛 2009-11-14 周六, 15:07
国内的事儿,难说!(6)也说“权力递减律” 海归主坛 2009-11-13 周五, 15:10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方鸿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 金唢呐:国内的事儿,难说!(1)晒晒俺的收入 -- 方鸿渐 - (4615 Byte) 2009-11-08 周日, 12:31 (3945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商务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