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宋清如和朱生豪的故事吗,凄哉美哉,让我们再次回到60年前,ENJOY...
Select messages from
# through # 帮助
[/[Print]\]

海归论坛 -> 海归商务

#1: 听说过宋清如和朱生豪的故事吗,凄哉美哉,让我们再次回到60年前,ENJOY... (1000 reads) 作者: HiThere 文章时间: 2004-1-27 周二, 11:39
    —
作者:HiThere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往事如烟─宋清如和朱生豪之恋
浙江画报
沈钰浩


我记起——
/一个清晨的竹林下,
/一缕青烟在缭绕.我记起——
/一个浅灰色的梦里,
/一声孤雁的长鸣……——宋清如《有忆》淡淡的身影,淡淡的脸容,淡淡的话语,我
在她居住了50年的小院里听她说淡淡的故事。
“你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寂寞的路上只留下落叶的叹息。”(《假如》)这位83
岁的老人给我们看她50年前的诗和影集时很平静,如同她还在栏杆桥头,如同她还在之江
校园,如同她还在1943年第一次和朱生豪走进这个小院。
宋清如出生在常熟西乡栏杆桥的一个地主家庭,排行第二。这位二小姐天性好学,父母
便在她7岁时请了一位秀才来家中启蒙。当《三字经》、《千字文》、《闺门女训》、《古
文观止》等已不能满足她时,她拗着母亲进了洋小学。自此,苏州省立女中师范部、苏州女
子师范都成了她的母校。她付出的代价是向母亲保证,不要嫁妆钱。“葬!葬!葬!/打破
青色的希望,/一串歌向白云的深处躲藏。/夜是无限地茫茫,/有魔鬼在放出黝黑的光,/小
草心里有恶梦的惊惶……”(《夜半钟声》)这首诗可说是宋清如在当时对自己处境和心态
的真实描摹。
1932年,杭州之江大学国文系来了一位衣着平凡、独立不羁的女学生。她的“女性穿
着华美是自轻自贱”,“认识我的是宋清如,不认识我的,我还是我”的言论让同学心跳。
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诗才,当时著名的《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先生在读了她的诗稿后,竟
给这位女学生回了一封长信,称她“一文一诗,真如琼枝照眼……真不敢相信你是一位才从
中学毕业的大学初年级学生。……我以为你有不下于冰心之才能……”就在之江大学诗社欢
迎新社员的大会上,宋清如第一次看到了被称为“之江才子”的四年级学生朱生豪。宋清如
的入社诗作是一首《宝塔诗》,朱生豪在传阅中读到这首入会交流中唯一一首新诗时,“只
笑了笑……但留给我的印象是亲切的。既不是嘲笑,也不是捧场。”从此,他们开始了频繁
的诗词酬和。朱生豪瘦弱苍白,寡言内向,很少见他有激动忘情的表现。但这位被朋友笑谑
为“没有情欲”的才子,却向宋清如写了不少动情的诗和信:“楚楚身裁可可名,当年意多
亦纵横,同学伴侣呼才子,落笔文华绚不群。招落月,呼停云,秋山朗似女儿身。不须耳鬓
常厮伴,一笑低头竟已倾。”“我的野心,便是想成为你的好朋友;现在我的野心,便是希
望这样的友谊能继续到死时。谢谢你给我一个等待。
做人最好常在等待中,须是一个辽远的期望,不给你到达最后的终点。但一天比一天更
接近这目标,永远是渴望。不实现,也不摧毁。每发现新的欢喜,是鼓舞,而不是完全的满
足。顶好是一切希望化为事实,在生命终了前的一秒钟。”自此之后10年,宋清如和朱生
豪经历了10年恋情─其间包括漫长的离别和坎坷的生活奔波。即使今天,我们翻读这位枯
坐如僧、下笔却有千言的才子给宋清如的信,仍可感到他的真挚和深情:”似乎我每次见了
你5分钟,便别了你100年似的。“我并不愿自拟为天才(实在天才要比平常人可怜得
多),但觉得一个人如幸而逢到一个倾心相交的友人,这友人实在比全世界可贵得多……如
果我有希望,那么我希望我们不死在同一空间,只死在同一时间。”1942年5月1日,这
对精神情侣终于在上海完成了婚礼。
一代词宗,也是宋清如和朱生豪老师和婚姻介绍人的夏承焘送过他们一副对联:“才子
佳人;柴米夫妻”。非常恰当地表述了这两位情人的境况。在失业中借了新衣服举行婚礼的
这对夫妻从此携手进行了一项艰巨的文学工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集》。朱生豪埋头译述
至死,宋清如始终是他忠实的助手和伴侣。“虽说春天是真/值得迷醉,/因为有更真的/金
刚石样坚硬的/信心,不灭的/刚强的结晶/在灵魂里转,/不经心会被火焚/成灰烬,你可甘
心?”
1937年和1941年,朱生豪的译稿曾两度在日军炮火中被毁。为了躲避日军的骚扰,宋
清如和朱生豪婚后即去了常熟宋清如老家。译莎是劳累而紧张的,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朱
生豪曾对宋清如说:“我很贫穷,但我无所不有。”表达了他对婚后生活和爱妻的欣喜之
情。为了调剂工作和生活节奏,他俩根据自己的爱好,一起选编了《唐宋名家词四百首》作
“课间休息”。然而,常熟是日军清乡区,朱生豪化名朱福全,从不上街,还是随时面临威
胁。1943年1月,朱生豪和宋清如带着莎氏全集,来到了嘉兴东米棚朱生豪老家。一张榉
木帐桌,一把旧式靠椅,一盏小油灯,一支破旧不堪的钢笔和一套莎翁全集、两本辞典就是
全部工作用具。每月上旬,总先把米买好,其他开支能省的一律省去。例如,刷牙用盐代替
牙粉,朱生豪头发长了,便由宋清如用剪刀修剪。宋清如负责每天的烧饭、买菜、洗衣。偶
有空闲,便帮工做衣,补贴家用。尽管生活拮据,但宋清如所带来的家庭安详、和谐和精神
慰藉,成了朱生豪潜心翻译的重要支柱。一次,宋清如有事回了趟娘家,朱生豪竟每天在雨
中站在门口青梅树下等候,捡一片落叶,写一首诗,“同在雨中等待,同在雨中失眠……”
宋清如回来,心疼得流泪。朱生豪对闭户译作的投入到达了“足不涉市,没有必要简直连楼
都懒得走下来”的地步。在极低微的收入中苟延残喘。家里没有钟,起床以天明为准。电灯
当然没有,灯油也是省着用。
朱生豪在翻译到《亨利四世》时,突然肋间剧痛,出现痉挛。经诊治,确诊为严重肺结
核及并发症。朱生豪生前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二弟的:“这两天好容易把《亨利四世》译
完。精神疲惫不堪……因为终日伏案,已经形成消化永远不良现象,走一趟北门简直有如爬
山。幸喜莎剧现已大部分译好……已替中国近百年翻译界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不知
还能支持到何时!”1944年11月底,朱生豪病情加重,日夜躺着,无力说话,更无力看书
了。他对日夜守护他的宋清如说:“莎翁剧作还有5个半史剧没翻译完毕,早知一病不起,
就是拼着命也要把它译完。”
临终前两天,他告诉宋清如大便失禁了。宋清如一看,全是鲜血。当宋清如给他擦洗身
体时,朱生豪喃喃地说:“我的一生始终是清白的。”就在这天晚上,宋清如听到朱生豪叫
了声“清如,我要去了!”宋清如连忙大声呼叫,他才渐渐苏醒。清如也泪如雨下,告诉他
哪怕相聚一分钟,也是宝贵的。24日中午,朱生豪两眼直视,口中念着英语,声音由低渐
高,宋清如辨出他在背诵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26日中午,朱生豪忽然叫道:“小青青,
我去了!”这一年,朱生豪和宋清如都只有32岁。
译界称朱生豪为“楷模”,文学界称朱生豪为“早该树碑立传的人物”。只有宋清如最
了解他,生命有长有短,但总是要结束的,朱生豪早年曾对宋清如说:“要是我死了……不
要写在甚么碑版上,请写在你的心上,这里安眠着一个古怪的孤独的孩子。”是的,他们是
孩子。
“再不要发狂,/你瞧,这漫天的风里,/谁信能不动摇,因为太微细的/一粒尘,本身/
能有多少力,想飞/上天,谁说不该?/奈这风是猖狂,/不经心会跌落地/叫人踩,变
泥……”(《再不要》)每年清明,宋清如都会在嘉兴文昌路走一圈(朱生豪的墓曾在这
里,后因城建,旧地已成建筑群),以祭奠她的丈夫、友人和知音。
“而风浪是永远不停地吹荡,/浮萍不清楚自己的飘荡,/忘记了吧!春天已轻轻地流
过,/深夜里埋了流莺的讴唱。”(《寂寞的地上》)




作者:HiThere海归商务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海归论坛 -> 海归商务


output generated using printer-friendly topic mod.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