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网首页   海归宣言   导航   博客   广告位价格  
海归论坛首页 会员列表 
收 藏 夹 
论坛帮助 
登录 |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 个人设置 论坛首页 |  排行榜  |  在线私聊 |  专题 | 版规 | 搜索  | RSS  | 注册 | 活动日历
主题: [转帖][连载][慎入]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29] 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设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转帖][连载][慎入]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29] 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设   
Link




头衔: 海归少校

头衔: 海归少校
声望: 学员

加入时间: 2006/04/21
文章: 1120

海归分: 11097





文章标题: [转帖][连载][慎入]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29] 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设 (1644 reads)      时间: 2006-5-06 周六, 01:11   

作者:Link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上面我们介绍了朱元璋时代的一些重大事件,是时候对明初的制度作一个概括性的介绍了,这些制度对整个明代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制度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就埋藏在朱元璋的心中。
  
  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设
  
  说起法制建设,大家可能很难把这个现代化的观点和封建君主联系起来,但朱元璋实在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但制定了完备的法律,还成功的普及了法律。
  
  我们之前说过,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并规定了五种刑罚,分别是笞、杖、徒、流、死。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小竹棍打人、大木板打人、有期徒刑、流放、死刑。当然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是不会满足于这几种处罚方式的,这五种只是正刑,另外还有很多花样,之前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多讲了。
  
  而在明初的普法教育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大明律》,而是一本叫做《大诰》的书,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为什么它比《大明律》还重要呢?
  
  所谓《大诰》是朱元璋采集一万多个罪犯的案例,将其犯罪过程、处罚方式编写成册,广泛散发。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推广《大诰》而不是《大明律》呢?只要细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朱元璋确实是个厉害的人物。
  
  根据法理学的分类,《大诰》采用了案例,应属于判例法,这么看来朱元璋还颇有点英美法系的倾向。朱元璋正确的认识到,要老百姓去背那些条文是不可能的,而这些案例生动具体。个个有名有姓,老百姓吃完了饭可以当休闲读物来看,就如同今天我们喜欢看侦破故事一样,更重要的是,里面还详细记述了对这些犯人所使用的各种酷刑,如用铁刷子刮皮、抽肠、剐皮等特殊行为艺术,足可以让人把刚吃进去的东西再吐出来,然后发誓这辈子不犯法。
  
  把犯人的罪行和处罚方式写入《大诰》,并起到警示作用,实在是一种创举。
  
  但问题还是存在的,因为当时的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希望工程,读过小学(私塾)的已经很不错了,大家在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城门口贴着一张告示,一个人读,无数人听,并不是因为读的那个人口才好,而是由于大家都不识字,这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老百姓素质低,即使是通俗的案例也很难普及。
  
  朱元璋再有办法,也不能代替那么多的老百姓去听,去读。这实在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奇人就是奇人,朱元璋用一个匪夷所思的办法解决了问题。
  
  他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比如张三犯了罪,应该处以刑罚,县官已经定罪,下一步本来应该是该坐牢的去坐牢,该流放的流放,但差役却不忙,他们还要办一件事,那就是把张三押到他自己的家中,去找一样东西,找什么呢?
  
  就是这本《大诰》,如果找到了,那就恭喜张三了,如果本来判的流放,就不用去了,回牢房坐牢,如果是杀头的罪,那就能捡一条命。
  
  反之,家里没有这本书,那就完蛋了,如果张三被判为流放罪,差役就会先恭喜他省了一笔交通费,然后拉出去咔嚓掉他的脑袋。
  
  其实从法理上说,家里有这本书,说明是懂得法律的,按照常规,知法犯法应该是加重情节。不过在当时而言,这也算是朱元璋能够想出来的最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的普及了法典,虽然具体效果不一定很好,但他毕竟做出了尝试。
  
  朱元璋的特殊规定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规定了很多奇怪的制度,如果要都写出来,估计要十几万字,这里只简单介绍其中几种。不要小看这些制度,在这些制度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含义
  
  在那个时候,人去世是不能随便说死的,要先看人的身份,具体规定如下:
  
  皇帝死称崩、公侯贵戚死称薨、大臣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才能称死。
  
  这个规定给人们制造了很多麻烦。比如当时官员的丧礼,摆出灵堂,众人祭拜。当时有很多人都搞“撞门丧”。所谓“撞门丧”是指祭拜的人和死掉的人不熟,有的根本就不认识。但同朝为官,死者为大,无论好坏都去拜一拜,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进到灵堂,看清神位位置,如果不认识这人,就要先记住神位上的名字,然后跪地大哭:某某兄(一定要记准名字),你怎么就死了啊,兄弟我晚来一步啊
  
  如果你这样说了,大家就会怀疑你是来砸场子的,你祭拜的是官员,怎么能用庶民的说法呢?
  
  正确的方法是这样的,进到灵堂,先去问家属:您家老爷前居何职?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原是兵部武选司郎中。
  
  这时心里就有底了,这是个五品官,该用“卒”
  
  那就拜吧
  
  别忙,还要再问一句:您家老爷可有世系爵位?
  
  家属回答:我家老爷袭伯爵位。
  
  还是仔细点好啊,差点就用错了。这时才能去神位前,跪地大哭:某某兄,你怎么就薨了啊,兄弟我晚来一步啊
  
  大功告成,真累啊
  


  其实称呼上的规定前朝也有,但并没有认真执行过,而在洪武年间,如果违反这些制度规定,是会有大麻烦的,除了称呼外,当时的老百姓也被分成了几个种类。
  
  按职业划分大致分为:民户、军户、匠户。
  
  其中民户包括儒户、医户等,军户包括校尉、力士、弓兵、铺兵等,匠户分委工匠户、厨役户、裁缝户等。
  
  这些户的划分是很严格的,主要是为了用人方便,要打仗就召集军户,要修工程就召集匠户。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其实缺陷很大。
  
  比如你是军户,你的儿子也一定要是军户,那万一没有儿子呢,这个简单,看你的亲戚里有没有男丁,随便拉一个来充数,如果你连亲戚都没有,那也不能算完,总之你一定要找一个人来干军户,拐来骗来上街拉随便你,去哪里找是你自己的事情。
  
  再比如你是匠户中的厨役户,但你说你不懂厨艺,那也不要紧,人去了就行,只要人数对得上就没问题,反正你做的饭我也不吃,谁吃了拉肚子我也不管。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划分实在是不科学的,不但民户军户这些大户之间不能转,同一户内不同的职业也不能转,万一打仗时要召集弓兵户,偏偏这些人从小没有练过拉弓,那也没办法了,每人给一把弓就上吧。这样的军队战斗力是不能保证的,又如召集医户,如果召来的都是一些不懂医术的,那可就要出人命了。
  
  这是老百姓,官员们也不轻松,他们衣服穿着和颜色搭配、用料、图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如违反,是要杀头的
  
  如朝服冠上的梁数,一品七梁,二品六梁,往下递减,不能多也不能少,这衣服是祭祀典礼要穿的,平时上朝要穿公服,公服的规定也极为复杂,从一品到九品,从文官到武官,衣服颜色不同、花纹不同、花径不同、衣服上的补片也不同。
  
  回家之后也不轻松,不能穿睡衣之类的衣服走来走去,要穿常服,这常服也不能随便穿,不同品级也有规定,如腰带,一品用玉、二品用花犀,以下各不相同。
  
  如果你不小心穿了常服去上朝,或是穿了公服去祭祀,系错了腰带,穿了黄色内衣,只要被人发现,就是严重错误,可能要杀头的。
  
  这些制度看上去眼花缭乱,但他们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如果我们仔细的对这些制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制度的背后隐藏着某种目的。
  






Link 注: 作者五一放假了,就写到这里了:(

天涯的最后一贴在这里(截至5月5号): https://www4.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37687.shtml


这是他3号的留言:

■■■■■■■■■■■■■■■■■■■■■■■■■■■■■■■■■■■■■■
  
  呵呵,不好意思,劳烦大家再等两天,看到大家如此支持,实在感动,历史文章要经过仔细构思和资料查询,不敢乱写,这两天到处走,只好有劳大家多等两天了。
  
  虽然文章不好写,但写点个人体会还是可以的,趁中午吃饭的空闲。就先写一篇个人感言吧
  
  多蒙大家的支持,此文目前受到关注不断增加,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和责任感,唯恐马虎对不起大家,当然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掐架找茬的,其动机大家应该也是知道的,并不值得动气。前面也说过,世界上有很多种人,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有礼貌或是有修养的。要说明的是,所谓掐架找茬和提出讨论意见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下面就来一篇外传,也算介绍一下处世的态度吧
  
  掐架是怎样炼成的
  
  讨论问题具体表现如下:手持书本,有着明确的历史观点和意见,并提出论据,或者提出对文章的建议,明确的指出哪一部分,哪一环节。这类同志往往历史造诣很深,并有很高水平的文章和论点。比如慈洵、杜车别、卫尉等同志,确实相当有水平。
  
  而掐架找茬的表现如下:手持闷棍,无确定的论点和意见,以身无半亩,心怀天下之精神,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之决心,身怀鬼神莫知之才,手拿闷棍夜半出门,指东打西,指南打北,纵横天下,以出语惊人、众人关注为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
  
  有的朋友曾发邮件和短信问过我,为什么对某些掐架挑衅的行为不发作,某非是看不出来?这个嘛,在下虽然愚钝,呵呵,但这个还是分得清的。我所以对掐架的同志不多说,大概源自于我自己的经历和这样一个故事:
  
  先讲故事吧,从前有一个人,总是说自己很生气,脾气不好,但却一直无法排解,于是他去找一个和尚帮忙,和尚没有多说什么,把他关到了一个小木房里,这个人脾气本来就不好,于是便大骂起来,和尚没有理他,每天给他送饭,过了三天,和尚再去问他,你还生气吗?
  
  那人看见和尚就开始大骂,和尚走了,不再理他,又过了六天,和尚来问他:你还生气吗。
  
  那人不骂了,对和尚苦笑着说:生气也没用啊。
  
  和尚对他说:现在还是不能放你出来。
  
  又过了六天,和尚再来问他:你还生气吗 此人笑着对和尚说:为什么要生气
  
  此中有真意啊,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气的事情,其实在我看来,生气的根本原因是你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及其行为对你的意义。
  
  发言夸奖你的人,你要感激他,因为他鼓励认可了你,是你前进的动力
  
  批评建议的人,你要感谢他,因为他为你指出了不同的道路,补充了你的思维缺陷,为你提供了帮助
  
  掐架找茬的人,你也要感激并理解他,因为他是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并不是针对你个人,而且要认识到,掐你是看得起你,如果经历过社会上的风风雨雨,你就会发现,有时掐人的人比被掐的人更可怜。
  
  这些感受是我长期以来的经验之谈,并无讽刺之意,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理解。
  
  从对方的角度去想,去理解对方,你就会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用中和的思想和态度去处理自己的人生,应该就是所谓的依道而行吧。
  
  朝闻道,夕可死!
  
  呵呵,我虽知道还未死,就留着小命慢慢给各位写文章吧,继续努力,努力。
  
  谢谢大家,出门去也,回来必定尽快更新
  
■■■■■■■■■■■■■■■■■■■■■■■■■■■■■■■■■■■■■■
  

作者:Link海归茶馆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相关主题
[转帖][连载][慎入]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21]... 海归茶馆 2006-5-06 周六, 00:01
[转帖][连载][慎入]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 ... 海归茶馆 2006-5-05 周五, 20:50
[转帖][连载][慎入]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28] 朱标 海归茶馆 2006-5-06 周六, 01:05
[转帖][连载][慎入]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7]... 海归茶馆 2006-7-05 周三, 18:07
[转帖][连载][慎入]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6]... 海归茶馆 2006-7-05 周三, 18:06
[转帖][连载][慎入]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5]... 海归茶馆 2006-6-23 周五, 18:53
[转帖][连载][慎入]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4]... 海归茶馆 2006-6-23 周五, 18:52
[转帖][连载][慎入]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43]... 海归茶馆 2006-6-08 周四, 23:38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Link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 [转帖][连载][慎入] 【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29] 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设 -- Link - (4647 Byte) 2006-5-06 周六, 01:11 (1644 reads)
显示文章:     
回复主题   printer-friendly view    海归论坛首页 -> 海归茶馆           焦点讨论 | 精华区 | 嘉宾沙龙 | 白领丽人沙龙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回复主题, 不能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发表投票, 您 不可以 发表活动帖子在本论坛, 不能添加附件不能下载文件, 
   热门标签 更多...
   论坛精华荟萃 更多...
   博客热门文章 更多...


海归网二次开发,based on phpbb
Copyright © 2005-2024 Haigui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